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1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
基层减负应从“指尖考核”到“脚尖丈量”

  □ 邹文博

  今年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将“深化拓展基层减负赋能”列为年度攻坚课题,明确要求组织系统应率先向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开刀。作为一名身处改革一线的组工干部,应当清晰地认识到,破除形式主义,必须从组织部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开始。

  破除“考核迷思”,走出数据茧房的量化认知。形式主义本质上是组织工作脱离群众路线的危险信号。当“台账完整度”“App登录率”等量化指标成为圭臬,实质上已陷入用技术理性替代政治判断的误区。“现在发展党员,系统留痕步骤比考察谈话还多。”这样的“吐槽”声暴露出组工干部队伍中潜滋暗长的“技术依赖症”。组织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,必须清醒认识到,再精准的数据画像,也比不上沾着泥土的调研笔记;再华丽的云端报表,也抵不过群众眼里的真诚笑意。

  重构“制度理性”,破解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。制度供给的粗放化是形式主义滋生的温床。当用标准化模板指导千差万别的基层实践成为一种习惯,本质上暴露的是治理能力的“本领恐慌”。“主题党日活动必须上传九张不同角度的照片”,这种看似严谨的制度设计,实际是将严肃政治生活降格为技术表演。组工干部应成为制度理性的守护者,在顶层设计中注入更多政治智慧,将“必要留痕”与“过度留痕”的界限划清,把“技术赋能”与“技术绑架”的标准厘明。

  革新“工作哲学”,重构基层治理的价值坐标。基层减负的本质是组织工作群众观的回归。全省推行的“扫码评议”“报表共享池”等改革,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创新,而在于重构了“干部围着群众转”的工作逻辑。作为组工干部,更需要将这种改革精神转化为日常工作的自觉。在督查检查时少看些会议室里的展板,多看看群众家中的米缸;在考核评价时少翻点文件柜里的台账,多听听田间地头的声响。当工作导向从“向上证明”转为“向下负责”,痕迹主义自然失去生存土壤。

  最好的工作痕迹,是刻在群众心坎上的口碑;最实的考核标准,是映在百姓笑脸上的幸福指数。组织部门破除形式主义的革命性,不在于砍掉多少报表、精简多少App,而在于能否重构新时代组织工作的价值坐标系。当每一名组工干部都敢于撕下“技术正确”的面具,勇于用脚底板丈量工作成效,组织工作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红色引擎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   第01版:要闻版
   第02版:时政综合
   第03版:综合新闻
   第04版:法治西双版纳·广告
我州多举措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
成功创建为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
曼糯古茶山春茶开采 开启春日茶香盛宴
基层减负应从“指尖考核”到“脚尖丈量”
我州人工增雨取得明显成效
盘活闲置资源,打造独具傣族风情的康养旅居村寨
报头
广告